最新消息: 大屏互动软件全新升级为 6.0 啦,启用了新的网址,还是永久免费,但有更多惊喜。点击立即体验

社交能力到底是什么能力

新闻 乐宝 189浏览 0评论

心理学家李伯曼(Lieberman)在一次演讲中向观众提问:你最痛(painful)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想想你的答案

有人回答亲人离世,有人说朋友背叛,有人想起学生时代被同学孤立的经历。李伯曼接着问:为什么没有人提到患病,摔跤和骨折呢?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痛啊。

在这次演讲中,他分享了自己在加州大学实验室的研究结果:通过核磁共振对大脑的扫描显示,当人们遭遇拒绝或背叛,大脑中被刺激到的区域与遭受身体疼痛时被刺激的区域完全一致。

李伯曼和同事们做过许多次类似的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因此他们得出结论:

社交之“痛”是真实存在的。

英文的social一词我们通常翻译为“社交”。但是“社交”单从字面理解,很容易有误导,感觉指的是刻意与人结交,多多少少带有些“交际”的意思。

因此,我们通常把社交与“是否开朗活泼”,“是否能交到朋友”,以及“是否在人群中如鱼得水”相关联。但社交对我们的意义绝不仅于此。

social的意思实际上指的是“人际互动”,这种互动几乎可以说从一出生就开始,延续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影响。

李伯曼的实验告诉我们:失败的人际互动(包括拒绝、背叛、失去联系等等)会造成真实的痛苦。而积极的人际互动(比如合作、联结、共赢)则会刺激大脑的相应区域,产生愉悦的感受。

趋利避害是人的生存本能,因此在各种心理学实验中我们看到,为了避免这种痛苦,为了获得愉悦的感受,我们会努力去达成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哪怕因此丧失部分个人利益。

因此,在他的著作“Social:Why Our Brains Are Wired to Connect”中,李伯曼说,社交能力是大脑在进化过程发展出来的一种生存本能。

社交能力,或者说,与人交往的能力的重要性在于,说得宽泛一些,它是我们能否获得幸福生活的一个核心要素。说得具体一些,它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善于交往的人是什么样的?

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具体需要哪些能力呢?

想想你的答案

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在他的《妈妈,他们欺负我——理解儿童的社交生活》(游戏力工作室即将出版)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两个孩子的故事——

两个一年级的孩子,莎莎和大卫,他俩在同一个班。

一天午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卫走向两个正在一起搭积木的孩子,他先看了一会,然后说:“好酷啊,这是什么?”

其中一个孩子解释说,这是一个停车场。大卫说:“那我去拿一些小汽车来,”随后就向玩具架跑去。

他捧来好几辆玩具小车过来,问那两个孩子应该把哪辆车停进这个停车场。正当大家专心讨论把哪些车放在哪里的时候,另一个孩子走过来,“不小心”撞坏了停车场的一角。

大卫说:“喂,你撞坏我们的塔了!帮我们把它重新搭好吧,”

他注意到负责搭建这个部分的那个孩子有些失落,于是他走过去,坐到那个孩子身边说:“我们再重新搭一个更好的,好吗?”

与此同时,莎莎走向了另一群正在画画的孩子。她用一种指责的语气问其中一个孩子:“你画的这是什么啊?看起来什么也不像!”

这个孩子不理会她。

“我也想画!”她大声喊道,抓起一个孩子身旁的铅笔。“这些是我正在用的!”那个孩子强硬地说,同时用手护住那些笔。

莎莎哭着跑去找老师,说那些孩子不让她画画。

这样的场景,每一天,在每个幼儿园、每所学校都会反反复复地上演。仔细观察两个孩子的不同表现,我们就能看到社交能力或技巧的必要组成部分:

  • 情绪调节

  • 轮流

  • 加入群体

  • 对他人给予积极的关注

  • 喜欢交往

  • 具备一定的社交常识

  • 能读懂社交中的各种暗示

  • 能在自主权和与他人的关系之间找到平衡

把上面这些能力分类,我们可以把“社交能力”概括为两个基本类别:

同理心和自控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就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样说乍一听有些冷漠,但是,审视自己周遭的人际关系,比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应该会有相同的感受。

或者,仔细观察在小区的游乐场,或者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情况,就会发现,在孩子们之间不停出现的问题都是:决定玩什么游戏,决定谁可以玩哪个玩具?决定游戏规则,决定谁先谁后……

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核心问题就是“谁说了算”,或者“该听谁的”。

积极的人际互动中通常会包含两个元素:

第一是尽量控制对方,但是不会让对方不高兴。

另一个则是,我为了更大的利益(这里指的是在李伯曼实验中看到的:为了享受合作和积极人际互动带来的愉快感受)可以放弃我的控制欲望。

第一种元素需要的重要能力之一就是:

了解对方的真实状态和想法,从而相应调整自己的能力。——同理心

我控制你,但是又不能让你不高兴。就要求我们在进退之间找平衡。但是进退间的平衡点又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随时察觉对方的状态——就是我们说的“同理心“。

回来看前面两个孩子的例子。

首先大卫能够理解其它孩子的需求,看到他们搭停车场,立刻想到去拿一些玩具小车过来,既满足了对方的需求,又给自己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加入游戏的时机和机会。

其次他在积木被推到之后敏锐地察觉到对方的情绪,及时给予安慰,进一步拉近了他与对方的距离。

大卫做这些事,当然不是纯技巧性的,特意的行为,而是基于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交往能力的一种自发的行为。

那第二种情况,为了“更大的利益”,或者具体来说,为了让游戏能继续下去,为了交朋友,为了加入新群体,而能够控制自己本能的控制欲望。这里就用到了自控力。

自控力最基本的是控制情绪的能力。我们只有先能够处理自己的情绪,哪怕只能处理一小部分,才能收获友谊的益处。

汤普森博士在书中分析道:“当有人碰倒了积木塔,大卫表现得从容不迫,他可能也郁闷,但是郁闷并没有压倒他。而莎莎不同,当她在想要和大家一起画画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她就崩溃了。

健康的情绪调节能力让我们在感受到生气,嫉妒或者激动时,能够有效地疏导这些情绪,而不是被这些情绪控制。

大卫能够平复自己的情绪,甚至还可以安慰那个看起来比他更伤心同学。而莎莎无法安慰自己,因此跑到老师那里寻求安慰。

另外,由于莎莎在情绪调节方面有困难,她可能一整天都不开心,而这种不开心可能表现为烦躁和易怒,或者表现为频繁发生的“意外”,而这些“意外‘又会成为她哭闹或者发脾气的借口。”

如何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成为“大卫”,而避免“莎莎”的错误?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孩子发展社交能力提供哪些帮助?

这是我们共同的思考题。欢迎与我们分享你的答案,我们也会在之后的文章中与大家继续探讨这些问题。

本文作者=钟煜

游戏力(微信公众号:youxili123)

倡导以“游戏”为媒介的亲子互动,分享神经科学带来的成长启示。

出版畅销书《游戏力》系列、《亲子打闹游戏的艺术》、亲子游戏图画《天天游戏力》,当当网有售。

转载请注明:好现场 » 社交能力到底是什么能力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