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大屏互动软件全新升级为 6.0 啦,启用了新的网址,还是永久免费,但有更多惊喜。点击立即体验

怎样理性地给人留言讨论先避开这十个陷阱

新闻 乐宝 200浏览 0评论

首先明白你要说服的不是对方,而是观众。

我们似乎正处于这样一种环境里: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默默观赏。少数人把世界的某一部分展示出来,这一部分常常比整个世界都要好,人们全神贯注地充当观众,等待新的戏剧化“真相”上演。事件是为了“故事化”而存在的,意见和个人体验对观众而言,比事实更重要。每一个生活似乎都是为了变成静态的一张照片、一个状态、一篇文章。那些前人需要花费几年几十年论证的结论,现在的人只要一秒就能得到,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生经验,也只要去搜索一下“XXX是种怎样的体验”,人们从“经历世界”变成“单方面地跟世界保持联系”。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当人们对这些呈现需求得越多,就表现得越好学,他反而生活得越少。

一个疑惑是,当我们频繁接触(被动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和生活状态时,我们是不是还能听从所谓的“自己的个性”,是不是能分辨得出来什么才是自己真实的需求。

一个突破口可能是主动地给反馈,去想,去跟别的意见合理地接触,充分运用理性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验证,并不断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评估、评价和修正。保持“是否存在其他更好的可能性”的疑问。发生一个公共事件,常能看到的是急于站队的支持和反对,照着已经写好的剧本扮演观众,按照他们给出的规则进行思考。好奇心研究所发起的几个关于公开发表意见的调查,整理了一些我们在讨论一个事件时可能会遇到的跑偏类型:

1.

以偏概全型,“俄罗斯人都xx”、“INTJ的人都这样”

一个典型的“道理我都知道,但遇到了还是会掉进陷阱”谬误,也是许多媒体喜欢引导舆论的手段。当关键词出现“中国人”、“女司机”、“河南籍”时,人们常常会把个体特征扩大成群体特征。而当人们反驳一个群体时,又往往忘了它本质上是在反对这个群体所代表的某种言论、思想或行为,而不是反对群体中的个人。

2.

瞎总结型,“从评论区的留言就能看出我国青年xxx”

值得警惕的是,当我们起初用玩笑的口吻把任何问题都归结到“这是个看脸/拼爹的社会”,又不断地用“说到底都是颜值/还不是因为穷”来归因说笑,那真正的原因探讨空间就被挤占了。说谎言说了一百遍就变成真的了。

3.

反正我对型,只要和我意见不同的都有错

基于兴趣的推送机制,让读者更多地只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商家处心积虑讨好你,为你的需求提供服务,为你创造需求,你因为是“市场”而成为被供奉被宠坏的上帝。合你意的被称为“三观正”,那些“三观不合”的朋友/网友,讲究实效的你比以往更不愿意解释,拉黑删除屏蔽了事。

4.

这没意义型,“懂的人不说也懂,不懂的人说了也不懂”

一种犬儒的讨论方式是,置身事外又迫不及待地否定改善的可能。“宏观的事情不是我们屁民能左右的、跟女朋友讲道理白费功夫、向70后推销LGBT就是自讨没趣”。

5.

锄强扶弱型,帮弱不帮理,以一切“被删”为荣

这不是小说家“面对高墙,选择站在鸡蛋的一边”那回事,当我们在公开讨论一件公共事件时,尽可能地理清是非对错是前提,在了解事情真相后的态度是个人选择,但把“小孩子不懂事,你就不能让让他”当挡箭牌、以“马上就要被删了,速看”为好文,就跑偏了。

6.

就事论人型,把重点放在当事人出身、人品、教育上

这经常出现在“完美受害人”身上,受害者有道德瑕疵就是活该,不论出了什么事,有黑历史就不是什么好人,不值得同情。在公共讨论时也常常有试图通过“你是谁”,而不是“你说了什么”来反驳你。“你一个农民工懂什么经济”、“你们直男怎么可能分得清哪款包更有品位”、“他从前是有贪污黑点的打假斗士,说的话都不能信”。

7.

这是常识型,单方面把某些观点视为理所当然

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常常会忘记,“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那些优渥的条件”。即便早已明白“得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也常常会发出“这你都没看过”、“连XX你都没听过”的惊诧。粗暴地向对方抛出“脑子是个好东西”、“先回去读读XXX再来”、“该去交份智商税了”。

8.

扣帽子贴标签型,“理中客、圣母婊”

表现得温和就是圣母,一提出反对就叫喷子;喜欢一个明星就是脑残粉、讨厌明星就叫无脑黑,不喜不厌就是没态度;讲道理是理中客,谈情怀是傲娇文青。抛出一个词就仿佛给对方下了一道判书,自己就自然而然地“赢了”一般。

9.

宣泄情绪型,“我就是看不惯”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言论自由」是个人和政府之间的事,不是个人和个人的事。你去别人状态下留言骂人家,别人删了你的留言,你就不能说是他侵犯你的言论自由。而在对公共事件的公开讨论中,如果不是个人网络空间,情绪垃圾大量充斥话题圈,就会增加他人的信息筛选成本。

10.

偏离主线型,“把注意力转到别的地方去”

要维持一个高效、有质量的讨论并不容易,偏题就是一个常见的陷阱。比如对方恶意揣测你的一些谈话心理或没说出的观点,或是歪曲你的观点,把它当做一个靶子来进攻你。这时你不论承认或否认,都很容易把话题转到关于这个靶子的讨论上。

转载请注明:好现场 » 怎样理性地给人留言讨论先避开这十个陷阱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