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力量
从移动市场角度来看微信已经压倒一切力量,跑赢所有移动APP,拿到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张前排门票。
迄今为止,微信月活跃用户接近6亿,称得是每个智能手机用户最常用的应用。人人都说,微信是个伟大的产品。现在微信作为一个平台型的产品,集成了众多丰富的,能给用户带来不同功能和体验的模块和工具,已经成为了腾讯公司最为重要的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同时微信作为一款产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并逐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在国内市场,很少有互联网产品比微信更优秀的了。之所以用“很少”,而不是“没有”,是因为很多产品在刚刚起步时也相当优秀。但等到做大了有规模了,就完全当不起“优秀”二字了。这里所谓的优秀,就是:尊重用户。在尊重用户这个问题上,中国成规模的有量级的(比如装机超过百万)产品,微信自认第二,没人可以称第一。
发展历程
主要版本的功能说明:
微信1.0(2011年1月21日):
即时消息
照片分享
更换头像
微信2.0(2011年5月18日):
语音消息,第一个微信正式版
微信2.5(2011年8月3日):
如何查看附近使用微信的人
如何使用视频发送功能
查看附近的人是否会暴露你的隐私
微信使用流量问题
微信3.0(2011年10月14日):
怎样使用漂流瓶?
怎样使用摇一摇?
微信3.6(2012年2月7日):
群发助手:可以把通知、祝福等消息分别发送给各个好友;
腾讯新闻,微博精选,新闻资讯的提供;
支持写邮件,添加附件发邮件。
微信4.0(2012年5月25日):
朋友圈:你可以拥有一个精美的相册,将生活记录在相册中;你可以把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让所有的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看到,大家可以对照片评论和点赞。
微信开放接口:支持从第三方应用向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以及朋友圈,分享音乐,新闻,美食,摄影等消息内容;支持图片、视频、自定义表情转发给其他微信朋友;新增对泰国、印度、越南、葡萄牙四国语言的显示支持。
你可以向微信朋友发送你的地理位置,方便朋友找到你。
优化了QQ邮箱提醒插件,收发邮件更方便。
可以设定微信消息文字的大小。
微信4.2(2012年8月17日):
视频通话:新增视频聊天插件;在视频聊天中,可以随意切换视频模式和语音模式。
微信网页版:可以用PC发送和接受微信消息。
朋友圈新增评论回复功能;朋友圈发图能选择可见范围。
微信4.5(2013年2月6日):
实时对讲:多人实时语音聊天;
摇一摇:将正在听到的歌曲摇到手机里;
位置消息可以用来导航。
微信5.0(2013年8月9日):
表情商店:新增各类有趣好玩的表情。
扫一扫:可以扫条形码、图书和CD封面,街景,还可以翻译英文单词。
游戏中心:与朋友一起玩游戏(打飞机游戏)。
微信支付:绑定银行卡,在公众号、扫二维码、App中实现一键支付。
收藏:收藏聊天、公众号、朋友圈等的信息;
语音识别技术:聊天中语音输入
公众平台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订阅号的消息被折叠起来,让消息列表更干净。
2013年10月29日,微信公众平台新测试版上线,免费推出九大高级接口,以及更安全,更严格的全新认证体系
微信5.4(2014年9月9日):
搜索功能的增强:除了搜索联系人和聊天记录,还可以搜索公众号、公众号文章、收藏(6.2版本可以搜索朋友圈内容和附近的餐馆)
查看图片时,可以识别图中的二维码;
通过扫二维码,面对面收钱。
微信6.0(2014年10月14日):
微信小视频:在聊天或朋友圈拍摄一段小视频,让朋友看见你眼前的世界。
微信卡包:把优惠券、会员卡、机票、电影票等放到微信卡卡包里,还可以赠送给朋友。
微信6.2(2015年5月26日):
拍好的小视频可以先保存稍后分享;
微信运动:支持记步的手机,关注“微信运动”公众号,和好友PK运动成绩,分享运动快乐;
聊天记录可快速导入附近手机,多条聊天记录可以合并为一条消息转发。
表情开放平台:表情商店中加入更多表情开发者的投稿作品。
微信6.3.5(2015年10月19日):
现在群里也可以视频聊天;
群主可以发布群公告;
投稿表情里可以给艺术家发红包;
可将群主转让给群内成员。
微信6.3.8(2015年12月8日):
微信运动可以查看步数图表,添加关注的人
聊天图片中可以查看文件和链接了
右上角加号中,也可以付款给商家了
允许成套表情单个添加至自定义
微信6.3.11(2016年1月26日):
可以在收藏中创建图文笔记
Android Wear 也可以收红包
聊天记录可以同时转发给多人
微信6.3.15(2016年3月):
可以使用Android Wear 手表给商家付款
改善了查看图片体验
微信6.3.31(2016年6月):
-
聊天和朋友圈可以拍摄和分享大视频
-
群主可启用需群主确认才可邀请朋友进群功能
-
群聊里也可以收钱了
-
聊天可以发送GIF动图
微信6.3.32(2016年8月):
-
可以把浏览的文章缩小为浮窗
-
表情面板会展示最近使用的表情
微信6.3.5(2016年11月):
-
主界面新增任务栏,下拉可以找到用过的小程序。
-
小程序菜单升级,并支持小程序间快捷切换。
-
小程序支持新类目——小游戏。
微信6.5.3–6.5.23(2017年)
-
可以设置某条朋友圈的互动不再通知
-
群资料页可以查看最近收到的小程序
-
可以生成自己的赞赏码接受打赏
-
收藏笔记可以添加项目符号并在聊天中顶置
微信6.6–6.6.7(2018年)
-
主界面新增任务栏,下拉可以找到用过的小程序
-
小程序菜单升级,支持快捷切换
-
小程序支持新类目—小游戏
-
已撤回的消息可以重新编辑
-
保留未编辑完的朋友圈
-
可以把浏览的文章缩小为悬浮窗
从1.0版本到2.0版本,这两个版本微信的发展平淡无奇。1.0版本微信主打能发文字、发图片,可以免费替换移动运营商的短信和彩信。早期微信的用户活跃度并不高,或者说,微信跟米聊、Kiki等同类,甚至是跟手机QQ相比,并没有什么竞争力的。
微信迎来第一波用户增长是在2.0版本发布了语音功能。这个功能是来自香港的Talkbox率先在智能手机中做出来的,但很快国内外的米聊、微信、Whatsapp等都迅速跟进。
从以上微信各版本的功能变迁过程中,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微信的发展战略与方向。微信4.0时代以前,微信专注于移动在线IM工具。1.0时代的快速文字交流,便捷的图片分享,2.0时代的语音对讲,3.0时代的陌生人交友,无不强化着微信的移动IM属性。但是进入4.0时代,微信的定位发生变化,从移动在线IM工具转变成一个移动社交类的开放平台,5.0时代,则是这一平台的运用,是实现张小龙所倡导的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愿景的具体体现。
微信关系链
1、熟人关系链
首先,通过匹配通讯录的功能,微信把用户手机里的这些好友都加进来了。通过QQ离线消息,微信把QQ的用户也拉进来了。
当然,从最开始,微信就是允许用QQ账号直接登录微信的,但此前这个特性并没有让微信在和米聊等竞争时有优势,但一旦微信的功能更全面之后,这种账号优势是巨大的。
2、陌生人关系链
2.5版本微信做了附近的人,3.0版本做了漂流瓶、摇一摇。这些都是陌生人社交功能,微信给用户提供了一种通道,与附近的、远方的有缘分的陌生人成为朋友。那时候很多人评价微信为『约炮神器』。实际上真正著名的(已洗白的)神器:陌陌,也差不多在那个时候发布的(2011年6月)。
那时候所有人都在讲这种LBS社交(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服务),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让随时随地确认用户的地理位置成为可能(这在PC时代是不可能的),那么人们就能够自然地从远程网络的社交中识别出那些离用户最近的、能够产生更多线下互动的其他用户。
当时还有一个非常火热的概念,叫『弹性社交』,用户到达一个位置之后,就能和那个位置附近的人聊天,美国有一个全明星创业者团队就做了一个这样的产品叫『Color』,但很快就死了。
微信又是因为什么去做这样的功能呢?
对一个聊天工具来讲,每个用户在上面能做的事情不就是跟别人聊天吗?但是,当一个用户第一次安装微信,并把手机通讯录里的、QQ里那些已经使用微信的好友们导入进来,一开始他也就只有几个好友,这样是聊不起来的。
微信只有不断的给他们之间制造一些可以聊的话题、一些可以聊的场景,才能让他们留下来。所以这时候,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等场景就应运而生了。
微信在附近的人和漂流瓶、摇一摇在几个功能发布之后,用户数就实现了暴涨,并把国内同行都远远地抛下了,奠定了在国内移动端通信App中的巨无霸地位。当然上面的数据图中,因为后期数据增长太庞大,所以基本把初期的前几波『暴涨』给掩盖掉了。
为什么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之后,用户量就飙升了呢?
最简单的一个解释,就是对于一个全民通用的App来讲,它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动人性中最根本的需求。这方面,相信大家都听说了微信摇一摇设计中的故事了,这里就不细说了。
3、线下关系链
接下来的3.5版本,微信做了分享二维码名片。有了二维码名片,我们每个人在线下见面时就很容易借此互相添加好友了,从熟人,再到陌生人,线下的关系链一一导入到微信中来。
我们现在在社交场合中遇到新朋友,都不再是交换名片,而是说『加个微信吧』,然后打开扫一扫,说『我扫你吧』,等着他打开二维码。大概在发布这个版本之后,微信用户达到一亿。
4、盘活关系链
在4.0版本微信做了『朋友圈』。
在此之前,微信只是一个即时通信工具,而在一个聊天工具里面去做社区,在全球互联网历史上其实是没有过的。
对于微信,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
但为什么要做呢?
前面说到,此时用户数已经有一个亿了,一个亿的用户在这个App里面,他们每个人各自添加了不少好友,比如失散多年的小学同学,比如前阵子在某个大会认识的某大咖……但是加了好友之后,我们却从来没有机会聊天。慢慢地,我们都不知道对方是谁了(或者是否还活着?)。如果无缘无故强行去聊(撩),就成了『尬聊』了,大概对方就要把你拉黑了。
这种事也不是微信中才有的,我们还记得,在微信出来之前,我们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通常都会收到各种朋友的祝福短信的轰炸。为什么很多明知群发短信别人不看、不回,甚至会很烦,但还是要发?因为有太多的『沉寂人脉』,好不容易找个理由和他们打个招呼,告诉他们『我还活着』,当然不能错过。
所以这时候需要朋友圈的出现,给这个问题画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句号。
有了朋友圈,我们每天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微信好友是能看到的。也许他跟你没有太多共同话题,但他至少可以点赞表示下存在感,表示一下他对你的关心。于是通讯录里的陌路人升级为『点赞之交』。
而且你还会从某些朋友的朋友圈动态的点赞列表中发现:『咦,你们两个人是怎么认识的?』于是就有了一种『三角好友关系』。
这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更多连接,因为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共同的信任。原本人与人之间在网络中都只是单线联系,但是有了微信的朋友圈,人与人之间就变成一个三角更密集的网络关系了。每个人都成了这张密集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这样的网络,当然也就更稳固了。
还有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有了朋友圈,我们很容易及时更新朋友们的信息,找到共同的话题。比如我们常见的朋友圈评论:『你去泰国了呀,好不好玩?』、『生日快乐!』、『新婚快乐!』、『加班到现在么?』、『这么晚还不睡』……
在我看来,如果说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功能之后奠定了它的移动互联网巨头地位,那么,朋友圈就是一个让这种巨头地位永久固化的功能。微信生态圈在此时已经完成了,后续的其他功能虽然也有其重要意义,但都是建立在微信已经站稳脚根的前提下,也就是所谓『第一张移动互联网船票』。
这里需要提一下公众号。我前面整理的版本更新列表中没有『公众号』,因为当时公众号并没有专门发布的客户端版本,而是 原来预埋在App中,大概在微信4.0版本发布前后开始上线功能。
微信单聊群聊、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至此形成了一个信息传播的闭环,至今我们依然每天活在这个闭环的信息轰炸中。
微信的偶然
第一个偶然:没有负担
很多人都听说过了,当年微信初创时,腾讯公司里面有几个团队都在做微信类的产品。但是,邮箱团队原本是没有做移动App的经验的,而另外两个团队,他们都属于无线事业群,原本就是专门负责移动应用的开发的。
理论上,他们应该比邮箱团队更有经验。但是,他们受制于另外一个因素:腾讯无线当时有很大比例的收入来自于移动运营商,市面上有微信类的产品出来后,中国移动就和腾讯无线打招呼,不允许上线这样的产品,别人可以做,但你们是大公司,你们就是不可以。
所以当时无线团队是束手束脚的,非常谨慎地在做。后来我们看到,像QQ通信录里面加了一个Q信,就是这样的妥协下的产品。所以当然他们是成功不了的。
而邮箱团队由于不归无线团队节制,加上小龙的魄力、Pony的支持,大胆开发,大胆上线,才有了今天的微信。
2、第二个偶然:种子用户群
早期做微信的时候,其实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受到QQ的支持。最早微信的用户,基本来自于团队自己的产品,QQ邮箱。
有两个来源:一个是QQ邮箱的首页,放了一个微信的广告。另一个就是在微信里面引导用户发邮件去邀请好友加入微信。
也正是因为最早的来源是QQ邮箱,而不是QQ,所以早期的微信用户比较『高端』——QQ邮箱由于长期的体验优化,已经获得了很多上班族的喜爱。这些从早期喜欢花哨的QQ秀、QQ表情的年轻人,已经走出校园,走进职场,喜欢上了简洁、专业的风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早期的用户属性很大程度也影响了社交产品的调性和口碑。于是微信是最早是在他们中传开的。
3、第三个偶然:极致追求
如果没有张小龙和整个微信团队追求极简体验的格调和品味,那么微信从文案、图标到功能定义,都有可能落到像QQ一样,整天去宠着用户、惯着用户,又要想办法让用户花钱:今天改改皮肤,明天加个QQ秀,后天搞这个钻、那个钻、会员、积分、星星、月亮……然后再一会改来一会改去,折腾用户。
这些个性化的、商业化的功能不是不好,对小朋友就应该这样,但这样做的话,就不可能吸引得了高端用户,微信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以前白领们,特别是外企员工,是不屑于用QQ的,他们聊天只用MSN。今天,MSN已经销声匿迹了,米聊这样强劲的对手也黯然退下战场,手机QQ下了狠心把微信抄了一遍,这些都和微信的『极简』追求有莫大关系。微信的这种『性冷淡』偏好,甚至影响了今天整个中国的移动互联网。
4、第四个偶然:远离总部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腾讯的总部在深圳,2012年的时候,腾讯公司大概有2万人,其中至少1万8千人是在深圳的,其他的城市分公司人都很少。其中广州邮箱团队只有不到200人。
但就是因为人数这么少,反而保持了它的精干,保持了它的纯粹,而不会被总部的各种人才流动打扰,实现了优秀人才的集中和长期合作。
我在互联网行业经历过的这些年,微信团队的优秀是超过我见过的任何其他团队的,特别是它的优秀人才的密集程度。
微信团队(曾经的广州研发部)在腾讯公司中又极为特别,也许是因为远离总部,在微信做大之前,这里的升职、调动的机会并不多,人员流动很少,团队里隐藏了非常多低调却才华横溢的同事。在部门群里聊天,总是时不时就有人赋出诗一首,或者来一句让人拍案叫绝的金句,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常常少言寡语,默默在做好事情,专心的雕琢产品、代码、设计稿。
如果说微信团队的招聘有什么标准的话,以我的观察和总结,那么,这些人除了优秀之外,身上还必须有一个亮点,他才可能进入这个团队。在微信初期前三年,一直保持着极低的录用率,特别是到了后面快速发展期,还特别苛刻,『宁缺勿滥』,不肯降低标准。
5、第五个偶然:胆大心细
我前面提到,微信做朋友圈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尝试。朋友圈的实际对手,是微博,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同样都在模仿Facebook,都在抢占国内这个『生态位』。
但在把聊天功能和社区功能放在一起是冒险的,就像Facebook后来就把Facebook Messager独立出来,但也没有很成功,新浪微博当初想要把微博私信打造成一个独立应用对抗QQ和微信,也没有成功。
另外一个案例,微信的早期对手米聊,很早就在产品中加入社区,自动同步用户改签名等动态。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用户关系链没有沉淀好的情况下,做出来这个功能,最后整个动态区就变成了垃圾堆。
但微信胆大心细地做了。为了这个功能,微信团队整整花了半年的时间,内部尝试了40多个方案,才最终把朋友圈的方案定下来,一举成功,几乎没再有大的改动。
这个尝试的成功,本身也是偶然的。。。。。
转载请注明:好现场 » 互联网生态的异类-微信红包摇一摇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