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运营总监 (我) 谈文案:有志于进外企、希望从事语言简单收入高的外宣翻译的围观……
Part A 你的文字要有创意
我经常订阅的《纽约客》杂志怪才、传奇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说过:“一则信息成功传播的因素在于其‘附着力’。”信息的附着力,可以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好比你听到一句话,它不会左耳进右耳出,而是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来,粘在那里。附着力并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创意点,就能使信息令人难忘,让人记住。比如,美国著名的过滤嘴香烟品牌温斯顿(Winston)的经典文案:
- Winston tastes good like a cigarette should(温斯顿,正同烟的味道)
珍藏多年的海报
这是一句不合英语语法的文案,而且看起来好像是说了一句废话,却在当时成为流行语,只要对别人说一句“温斯顿”,他们顺嘴就能说出后半句“正同烟的味道”。正是这句文案的流行,使得这个品牌的香烟销量在短短几年间大增。
要使一则信息拥有附着力,变得流行,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破常规,把常识推向非常识。就文案而言,也是一样。平时家中的空调和冰箱发出的“嗡嗡”的噪声,有几个人会留意到?除非这个噪声突然变大,我们才会注意到。人脑天生就习惯忽视常规的、规律性的事物,而对变化十分敏感。所以,文案要时刻保持“突破常规”的欲望。比如,当所有产品都说自己好的时候,你敢于站出来说自己不好,效果一定更好;同样,如果“拿缺点当卖点”的手法已经成为新的“常规”,那就要看清趋势,出其不意地颠覆“新常规”。
文案创作的方法没有止境,永远都可以推陈出新。在创作一则文案之前,你可以问自己无数个问题:文案一定要遵循“标准”吗?一定要符合常识地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如电视、杂志、户外屏幕或者新媒体)吗?当然不是。它最好看起来没有常识,不像文案,这样才会足够“好玩”,具备足够的附着力,粘住用户。文案是为销售产品而写,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种不厌其烦地描述、谈论产品的文案,不是说这样的文案不好,只是除非你非常需要某种产品,否则你不会留意到这些文案,当然更谈不上记住或传播。这些文案会在某些场合派上用场,带来销售力。但真正顶级的文案其实是那些不谈功能、唤起情绪的文案。文案不一定描述功能,也不一定呈现用户利益,不一定为用户解决问题,它也可以抛出问题,唤起用户情绪,作用于用户感受,占据用户心中的情感位置,激发他们自己联想到产品。
具体方法:你可以在文案中完全不提及产品或品牌,转向描述你的目标用户,让你的文案看起来像一首感情充沛的诗。比如著名的苹果“与众不同”(think different)的广告文案:
◆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
◆ 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
◆ 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
◆ 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 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
◆ 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
◆ 你可以赞美他们,引用他们,
◆ 反对他们,质疑他们,
◆ 颂扬或是诋毁他们,
◆ 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
◆ 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
◆ 他们发明,他们想象,
◆ 他们治愈,他们探索,
◆ 他们创造,他们启迪,
◆ 他们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 也许,他们必须要疯狂。
◆ 你能盯着白纸,就看到美妙的画作么?
◆ 你能静静坐着,就谱出动听的歌曲么?
◆ 你能凝视火星,就想到神奇的太空轮么?
◆ 我们为这些家伙制造良机。
◆ 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
◆ 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你也可以放弃描述产品,放弃描述消费者从产品中获得的益处,转而审视或思考某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或观念。如多芬一则名为《蜕变》的视频广告:
广告中的女孩名叫斯蒂芬妮,影片一开头,斯蒂芬妮脸上没有任何化妆,能看出来相貌很普通。接下来,一组专业的化妆师和美发师开始为她进行美容。化妆完成后,斯蒂芬妮变得像职业模特一样光彩照人。然后,专家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斯蒂芬妮的照片进行数字技术处理,拉宽眼睛,抬升眉毛,让嘴唇变得更加丰满,脸颊、鼻子和额头也都变得更窄,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最后出现的文案是:
- 毫不奇怪,我们对美的理解已经被扭曲
它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广告,文案也没有一个字提到产品,只是通过展现一个“人工制造美丽”的过程,传递“美”的深层思考。视频做完后,多芬将它传到YouTube上,除此之外,没做任何宣传。结果视频大受青睐,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几天后,就出现在了CNN和BBC官方网站上,甚至还出现在韩国的电视节目中。
这一类文案,一方面靠自身优质而独特的创意吸引目光,一方面则是凭借文案打动人心来塑造“讨人喜欢”的品牌特质。因为“喜欢文案——喜欢品牌——购买”,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文案的附着力还有可能来源于一些特殊的创作手法:试着在文案中玩一玩文字游戏(比如文字的拼接组合),言在此而意在彼,更容易引起读者兴趣。比如魅族千元机“魅蓝”发布之前的预热海报文案,就曾在网上造成热议:
◆ 千元机就是卡?
◆ 千元机就是慢?
◆ 千元机就是丑?
◆ 千元机就是小?
◆ 千元机就是糙?
文案看起来中规中矩,连续五个问句,道出目前市面上“千元智能机”的五种缺陷,潜台词很明显:魅蓝手机能够杜绝这些缺陷。但是,将这五张海报放在一起看,文案却变成了这样:
魅族原版
- 卡慢丑,小米造
荣耀的【拙劣模仿】
发现魅族“良苦用心”的网友们,纷纷转发。
PART B 你得假设读者都有阅读困难症
文案里的用字应该像店铺的橱窗,让读者一目了然,立刻看见产品。也就是说,从产品到文案,信息的表达应该尽量做到“零损耗”,要尽量减少理解障碍。
这里有三种方式:
一是不要使用术语。文案是写给门外汉看的。一个词语,如果不是目标群体的95%以上的人都看得懂,那就不要写进文案。比如一个耳机文案:
- 骨传导技术扬声器,聆听享受
假如你的目标用户不是专业级的发烧友,那这个文案就是失败的,因为没人看得懂。写文案时,术语一定要慎用。比如这个耳机文案本来可以说得更简单:
- 不用耳朵就可以听音乐
关于是否使用术语,可遵循两个原则:一,除非没有其他更好的词汇代替,否则文案中尽量不要使用术语。二,除非是普遍使用的术语,比如“二次元”“手机APP”等,否则不要使用。
第二种方式,将信息戏剧化呈现,更容易刺激理解。
只是单纯地重复事实,文案很容易写成陈词滥调,干巴巴的事实也很难刺激读者的神经。比如,如果直接将雪佛兰汽车的卖点写出来,就会写成这样:
◆ 我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车载收音机
◆ 我们带来了汽车颜色的变革
◆ 我们发明了很多省力的电动装置
每一句话都很好懂,但作为读者,你真的能够“理解”这些信息吗?这种直接呈现信息的文案,反而很难让信息进入读者脑海,形成强烈印象。看看雪佛兰真正的文案:
◆ 1924年,第一台车载收音机惊现于大街上。
◆ 雪佛兰申明,对此事件负责!
◆ 1925年以前,人们觉得汽车天经地义就是黑色的。
◆ 直到雪佛兰提供了更多选择!
◆ 事实证明,1954年之后驾车者们变得更懒了,
◆ 谁叫雪佛兰发明了那么多省力的电动装置呢!
是不是立刻变得有趣,而且令人印象深了?
第三种方式是:保持坦诚。
甲壳虫刚在美国上市时,车型太小被认为是缺点,它的文案没有避讳这一点,反而大方地提出了“think small”的广告语,成功让“小”这一缺点变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如果产品有缺陷(实际上,任何产品都有缺陷,因为它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在一部分人看来是优点的特色,在另一部分人看来很可能就是缺点),文案大可坦诚一点,不用遮掩避讳,这样反而能赢得好感。
“零损耗”还意味着文案的信息与信息之间不会相互妨碍。为了确保这一点,可以尝试运用“MECE架构法”:MECE全称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直译为“相互排他性,集合网罗性”,也可以翻译成“不重复,不遗漏”。MECE架构的要点在于:主题分类清楚,没有重复;同时又能完整网罗所有条目,没有遗漏。文案的构成应该是清爽的,不同内容划归为不同主题,所有内容都在主题之下呈现,不会到处散落。比如你要描述产品的卖点,可以这么做:
- 将你能想到的点全部列出来,列出不同的主题,分类,将卖点归入不同主题,然后删掉重复的主题;
- 设定一个“其他类”的主题,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卖点;
- 据主题的重要级别,列出一级卖点、二级卖点、三级卖点,分层次呈现在文案之中。
另外,要保证文案时刻都和产品保持“最近距离”。这里也分两种方式:
一是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文案的诉求点。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和他们的行为,可以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空白期。处在这个阶段的消费者要么不知道你的产品,要么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它。
第二阶段,观望期。这个阶段的潜在消费者已经知道你的产品,并开始考虑使用它。
第三阶段,准备期。消费者正在考虑购买,但需要进一步了解使用产品的好处。
第四阶段,行动期。这是一个热烈渴望行动并且开始购买行动的阶段。
第五阶段,维持期。在这个阶段,你的产品已经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不同阶段,文案的诉求点也应该不同。比如第一个阶段的文案,应该倾向于告诉消费者“你的产品是什么”,假如到了第三个阶段,就要在文案中添加更多产品细节来说服消费者。
看看微信的早期文案:
- 3G时代,还在发文字短信?你out啦!用微信来发语音短信吧!
没有电话紧迫,没有文字抽象,微信就是个方便的对讲机。
Hold住通讯录,手机随便换、随便丢,通讯录永不丢!
用视频短信分享身边的新鲜事!
体验微信查看附近的人功能,开学了,在校园里找找附近的同学吧。
见面握手?不,见面摇一摇微信。
摇到千里以外的一个人,摇到千米以内的一群人。
把寂寞装进瓶子里,体验微信漂流瓶。
还有人记得这个弹窗嘛?
后来的文案则是:
- 我和你之间的距离,就是指尖到屏幕指尖的距离。
微信,超过1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装了微信,你却没有装。
再后来的文案是:
-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文案的改变,是为了贴合产品的发展阶段。在早期,更注重产品功能的普及。用户增长期,强调用户数量和“距离感”,有助于激发“从众心理”,让更多用户加入。再后来,微信的用户超过5亿,所以文案的重心开始放在“生活方式”上,强调产品在用户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
第二种方式,在写文案的时候,不要绕远路,可以遵照“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模式,直接将问题或者答案当文案来使用。比如,某产品(或服务)的福利因为系统原因需要延期一周发放,怎么写文案:
- 问:如果你是用户,你觉得能等吗?答:可以吧,又不是取消了,反正也只推一周。
文案:
- 如果是一周,我想,也许值得等待
- 问:为什么愿意等呢?答:等一等又不会少块肉,说不定到时还有额外的惊喜。
文案:
- 如果什么都能如期而至,那么对惊喜的期待,还有什么意义?
- 问:一般人都等过什么呢?答:等过车,等过人,等过通知书,等过外卖,等过快递……
文案:
- 我们等过车,等过人,等过外卖、快递、通知书,为什么不能等一等,一份拱手相赠的心意
- 问:有没有不愿意等待的用户?答:有。
文案:
◆ 对不起,为这原本不需要的等待
Part C 神来之笔,可遇亦可求
这些新奇的创意究竟从何而来?
不要迷信灵感,也不要以为创意是凭空诞生的东西。遵循这样的步骤来创作文案,你也可以找到“不按常理出牌”的绝妙创意:
想象一下你的典型目标用户的一天;想象购买过程;找到一个更有趣的文案与用户的“联系点”(比如你的用户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在高层写字楼上班,那么你也许可以将自己的文案写在卡车的车顶,向高层用户问好),再开始创作;先在一种媒介中实现你的创意,再扩展至其他媒介;尝试一些恶作剧的想法;不是写文案,尝试直接“改变”产品,比如某啤酒文案,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将文案直接做成标签贴在酒瓶背面,文案的内容是多达200种以上的“搭讪技巧”。
不要总让你的文案出现在广告牌或者媒介上,也不要太遵守文案的创作规则,创造一些很酷的形式或者很酷的内容,你就不用花钱让人来看你的文案了。以上是针对文案的内容而言,接下来再考虑一下文案的载体。
Part D 有效投放不等于在人多的地方投放
想想这世上有多少广告文案是浪费的?它很可能矗立在一家商场最醒目的地方,也可能占据了报纸或杂志的整页版面,却被人们理所当然地无视着。之所以被人们无视,是因为它出现在了它“该出现”的地方。假如让它们出现在一个“特别”的地方,或者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出现,会怎样呢?
案例:谷歌问纽约
Google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早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人们搜寻任何东西都可能用到Google,因此在推广自己的声控搜索APP时,Google想着重突出“无处不在”这个概念。
继而,他们想到,既然是“无处不在”,何不直接让文案“无处不在”?
于是纽约的人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看到了Google的文案。比如在保龄球上:
- OK Google,保龄球上有几个洞?
谷歌保龄球广告
还有餐厅门外、游戏包装上、咖啡厅的杯子上……文案无处不在:
- OK Google,Katz’s Deli熟食餐厅的广告语是什么?
OK Google,8像素游戏有几种颜色?
OK Google,第一支棒棒糖诞生在什么时候?
OK Google,Liquor和liqueur两个词的区别在哪里?
OK Google,世上第一块滑板长什么样?
OK Google,世上最快的鼓手是谁?
OK Google,圣代为什么叫圣代?
OK Google,卡布奇诺的历史是怎样的?
OK Google,解释下stool pigeon是什么?
每一个问题,都巧妙呼应着周围的环境,“无处不在”地提醒人们:遇到任何疑惑,都可以问Google。这些不像文案的文案,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人们不知道它会在什么地方冒出来,也不知道它在这个城市的多少个角落里存在着,因此,人们不会对“无处不在”的广告文案表示反感。
往期回顾
转载:为什么你需要高薪聘请一位运营总监(COO)?
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究竟是什么鬼?
文案写作就是要接地气!
转载:现在是知识变现的大航海时代!
转载请注明:好现场 » 外企外宣翻译必读文案还是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