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大屏互动软件全新升级为 6.0 啦,启用了新的网址,还是永久免费,但有更多惊喜。点击立即体验

自闭症儿童游戏介入–DIR@地板时间

新闻 乐宝 187浏览 0评论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

作者:香港安安国际自闭症教育基金会 教学主任 刘美

幼儿的游戏技巧和游戏设计很多源自他们内心世界独有的感受;是自然发生的。在他们的发展历程中,许多游戏技巧不需要成人刻意教导,他们在与兄妹、玩伴交流中即可设计游戏内容和游戏规则。然而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这些技能也许需要成人不厌其烦的教很多遍,而千辛万苦教会的技能最终却只能用在某一特定情境下使用。自闭症儿童通常不知道该怎样将课堂上习得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不懂如何将生活经验及游戏技能迁移到社交沟通中。那么,正常儿童是怎样学会这些技能的?我们该用什么方式教导自闭儿掌握那些动态社交技能?答案很简单:游戏!
研究显示,在ASD谱系障碍儿童中,无论他们的认知、语言、学业等其它范畴的能力发展如何,他们的核心障碍都是心智理论、执行功能的缺损及中央聚合能力发展薄弱(关于三大理论的相关内容请查阅本公众号的往期文章)。其核心的表现均是社交沟通能力较弱,甚至连与人互动的意欲及基础游戏技能都相当匮乏。
由盲目跟风谈游戏介入

在内地的自闭症康复界,很多机构和家长对游戏介入都是推崇的。这得益于十年前年杀入内地的台湾“砖家”。那种被变形“改良”了的游戏介入虽然缺少了科学有效的评估和严谨的操作,但游戏的理念却被广为接纳。这好比不懂“道曰今生,佛说来世”一样的分不清和尚与道士。能真正理解并厘清游戏介入理念及各种策略的人寥寥无几。而台湾“砖家”的狂轰滥炸毕竟给当时只有DTT的业内投入了丁点新鲜玩意。而理论基础薄弱的特教老师及家长们更多的是充当了盲目跟风的牺牲品。不论患儿当时的发展适不适合游戏介入,在没有标准或非标准化评估的情况下,互联注意、游戏技巧、目光追视、沟通动机等被无情的“变形改良”了。

其实,十年前的我也是受害者,直到一次感觉不错的示范课后,领导扔下一句:“这课上的太可怕了,都不敢看。这样做我们会误人子弟啊!”当时心情跌到了底谷,心想“不至于有这么差吧?”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和同事们一起仔细研读了与游戏介入相关的“DIR®地板时间”等各类书籍。而最大的改变来自于2011年开始的香港公开大学系统有效的学位学习;香港耀能协会手把手深入浅出的社交沟通课程传授,更得益于香港教育学院赵程德兰博士和梁智熊博士两位教授对相关理论和完善评估的详细讲解。如今我们十几位在港进修的同事们感受最深的就是“知识的浩淼和我们的无知”。这个烙印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因此当我面对键盘书写这些年的教学体会时,仍感如履薄冰,知识的厚度和宽度还待于努力学习和加强。

”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8bec681097ab86c29ac81a4a67539c8_r.jpg” data-actualsrc=”https://www.hixianchang.com/wp-content/uploads/2018/20180719/T16342.jpg”>

游戏介入是单纯的陪自闭儿玩吗?是把自闭儿塞进普通幼儿中进行所谓的“融合“吗?是强行逼自闭儿参与别人的游戏吗?No!!!虽然游戏介入的理念是以游戏为体现形式的,但是它需要专门系统的评估,再针对自闭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厘定符合儿童发展的介入计划,再选择适合的游戏介入的策略。当然,不同的游戏介入策略其介入技巧也大不相同。

在我们受邀各地的近三十场“尊重生命、尊重生活”公益讲座中,听到同行和家长们的问题大都皆是如此:他不喜欢别人靠近该怎么介入?他没有喜欢的玩具怎么跟他玩?我跟自闭症儿童玩什么游戏?往往大家都会被游戏的内容、形式所羁绊,不能让自闭儿真正体会到游戏的趣味性和游戏伙伴的重要性。

游戏介入的理念及策略

“游戏是儿童自我监控、语言、认知及群性发展的重要手段(Copple&Bredekamp,2009)。” 游戏也是幼儿认知世界的途径。游戏介入的理念是在游戏中让儿童体会与人互动的乐趣,增进与人社交游戏的意欲,习得与人社交的技巧,进而发展与他人的关系。而自闭儿核心障碍中一部分重要技能的缺失既是游戏技巧的匮乏,甚至多数自闭儿连基础的与人互动的意欲都很低,乃至没有。

在游戏介入的理念下,最成熟、最完善的游戏介入策略无非就两种,一个是DIR@地板时间(Floortime),另一个则是RDI人际关系发展介入。若要激发自闭儿与人游戏及沟通的意欲,学会主动开启沟通圈与人有连续及复杂的沟通,Floortime则是一个有效的策略;若仅是提升自闭儿游戏技巧,促进儿童发展友谊,RDI则可以帮助我们达致这些目标;而更高级的社交训练则要从心智理论的介入说起。

DIR@地板时间的起源

Floortime是国际儿童精神病学家Stanley Greenspan,M.D和美国临床心理学家SerenaWieder,Ph.D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共同创立的一种特别的互动游戏方式。这一方法源于美国,并于欧、美国家日渐盛行。它基于儿童的发展取向、个体差异、关系为本的要素之上。利用Floortime与自闭儿互动,能刺激他们对别人的兴趣,从而引发互联注意并建立亲密关系,促进开启有效的沟通圈,达致连续沟通。在游戏中还可以协助自闭儿调节情绪,帮助他们连结各方面能力推动学习,也能丰富他们的意念和思维,从而更好的发展友谊。

2004年SerenaWieder,Ph.D将Floortime这一治疗模式引入香港,后来被引入内地,但并不系统、不连贯,缺少周边相关理念的支持。虽然也被少数机构用于服务有需要帮助的特殊儿童,但大多数还分不清DIR与RDI的区别,特别是被台湾“砖家”改编后,更是面目全非。而在这期间香港安安自闭症教育基金会所属的济南中心已接受治疗了数百名自闭症儿童,他们的社交和沟通能力显著提高,在这里Floortime深受自闭儿及其家长的欢迎和喜爱。

Stanley Greenspan,M.D曾以树的生长来比喻儿童的学习过程,他认为茂盛的树叶是需要依赖肥沃的土壤及健康的树根和树干来支持。我们为儿童所提供的温暖、健康和接纳的互动关系犹如肥沃的土壤滋润着树木的成长,树根则代表儿童的生理系统(例如儿童的视觉空间、动作计划、感知讯息处理等能力),树干则象征儿童功能性的情绪发展阶段的进步,树枝则象征着更复杂的思维及学术能力。

曾有学者指出: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的多。同理,在教导自闭儿的道路上,若要有效的改善自闭儿的核心障碍,首先要激发自闭儿游戏与沟通的意欲,而Floortime则是最佳策略。

Floortime的理念

在Floortime介入中,介入者需要跟随儿童的带领,与其建立亲密关系;渐渐地给予儿童适量的挑战,并激发儿童的创意及主动性;再随着儿童能力的提升扩展其活动意念、步骤和互动表现。
Floortime是根据儿童的发展及生理系统需求而设计的教学策略,其中的评估及教学均围绕功能性情绪发展的六个阶段而进行的。
功能性情绪发展六阶段

阶段一:自我调节及对世界产生兴趣
这阶段主要强调当儿童身处不同的环境或情境而接受到了不同感觉讯息时,儿童是否能调节自己的反应并保持冷静,从而去关注及探索外在的世界。大部分自闭儿因中央聚合及执行功能的缺损,致使不能统整并分析身边环境,不能对自己的反应做出恰当的调节,影响其顺利的认识及探索身边事物。然而很多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注意儿童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他们常会被人拉过摁在椅子上就开始一对一“上课”并称之为个训课,结果致使患儿更加焦虑,从而抵触与人接触及学习。其实,儿童在快乐的时候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所以,良好的情绪是学习中最重要的第一步。
举例:每当小明从一间教室被转换到另一间教室继续上课时,他都会因不知未来而焦虑不安、摆动手指大哭大闹。这也是国内走班制的硬伤所在。遵循Floortime的理念,此时治疗师则可以逐渐靠近小明,在他可以接受的距离轻声唱他喜欢的儿歌,以此来帮助他自我调节,保持冷静。

阶段二:亲密联系
这一阶段强调儿童与他人亲密感的建立,这种关系会让儿童有继续追求与人连结的意欲,从连结中儿童可以学会解读对方的声音和表情(心智解读理论),得知他人的心情和意向。一般而言,自闭症儿童对他人的关注较少,缺少亲密感及依附关系。我们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活动使他们对我们产生兴趣、安全感及亲密关系。这种良好关系的建立可以使自闭儿与人互动的意欲更强。

阶段三:双向沟通
当一二阶段奠定好基础后,儿童开始尝试开启沟通圈。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儿童能否与别人投入到双向沟通中,从而去学习认识自我和世界。在沟通的过程中,儿童开始推敲简单的因果关系。例如:上文提及的小明,当介入者唱他喜欢的儿歌时他会停止摇摆手指,望向介入者;这时介入者暂停并启发说“唱歌”,儿童会继续摇摆手指,介入者再继续唱歌,当儿童再看向介入者时介入者可以尝试拥抱儿童。渐渐地儿童开始尝试以简单的声音当沟通信号和方式,以“e e ”来传递他要继续听歌,介入者应抓住这微弱的沟通讯号,及时给予回应,以此来强化他主动开启沟通的行为。

阶段四:复杂沟通(边缘高级社交)
第四阶段重点在于儿童能连结情绪和现有能力,并可以计划及顺序的排列动作,以传递内心的愿望,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为以后发展高层次能力打好基础。由于心智理论、执行功能及中央聚合的缺损,导致自闭儿不能较好的了解他人的想法及感受,难以统整现有技能与经验去处理事情,有计划地组织及安排事情的能力较弱,所以在社交中很难出现连续的沟通,不能掌握复杂的沟通技巧。而在Floortime 中,则是透过有趣的活动帮助自闭儿连结情绪及现有能力,促进连串的沟通。

阶段五:情绪意念(基础高级社交)
到这一阶段时,儿童在游戏中开始蕴含概念,随着象征意念及语言能力的扩展,儿童开始学习用符号代表各种事物,并且会在不断地尝试假扮游戏和运用语言后,学习以概念的方式表达情绪。在本阶段的假想游戏中,介入者会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在游戏中加入情绪、想法、感受、愿望等元素,丰富情绪意念及游戏的技巧。而这一过程正是幼儿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活动中进行演练,并将技巧具体化后形成概念,再将这些相关符号存储于大脑中,便于日后更好的提取经验与符号用于社交沟通。

阶段六:情绪思考及逻辑思维(高级社交介入)
这一阶段儿童会将越来越多的经验统整在一起,产生较复杂的观点,而且可以合乎现实及有逻辑的连结意念,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此来代替冲动行为表达需求。
这六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向上的发展梯阶(被称为六个发展里程碑),儿童需要打稳坚实社交基础,才能顺利的向上发展。一般来说普通儿童在四五岁已建立这六个阶段的能力,而自闭儿却需要花更多时间来补足发展过程中的所缺失的能力。

关于Floortime研究成效

Greenspan & Wieder(1997)发表的一份成效研究报告指出,二百多个接受了Floortime的咨询或治疗个案中,有超过一半的儿童达到“良好至优良”等级的效果。这包括能维持自发的双向沟通、乐意投入四周环境、明白社交讯号和参与假想游戏等数方面的改善。他们从上述研究中挑选了十六名表现良好的儿童进行了十至十五年的跟踪。从照顾者评价、个案的行为和学业成就等各方面的表现显示,他们都能把已获得的能力(例如:同理心及社交技能等)延续到青少年阶段。(Greenspan &Wieder,2005)
Surfas(2004)研究显示,透过Floortime的介入,四十名患自闭症青少年的功能性情绪表现(包括:他们的沟通意图、社交情绪和互动能力等)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纠偏对Floortime 的认识

综上所述,Floortime 是一种以理念贯穿于游戏中的介入策略,不局限于在地板上互动,可以在室外进行,也可以在桌面游戏中介入。介入者可以是父母、大一些的玩伴儿、教师,但是介入者要对Floortime的理念和技巧的掌握相当灵活,更重要的是介入者要有非标准化的评估能力,在介入的过程中要根据自闭儿的表现及时调整技巧,也可能加入其他的介入策略来协助儿童。Floortime不一定必须一个介入者跟一个自闭儿游戏,也可以是2:1或1:2,乃至其他,这视自闭儿的发展需求而定。

https://weixin.qq.com/r/e3WlvQTEt1nIrUDe9yBp (二维码自动识别)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专业资讯)

转眼十年过去了,期间也远赴福建、浙江广州进行外地中心的教学培训和管理,并一直努力在持续不断的系统学习。曾用心钻研“如何更有效的提升自闭儿的社交沟通能力”这类课程。在香港公开大学特殊教育学位科目(270)课程的进修中最终发现:以游戏介入的策略来提升自闭儿动态性社交技巧远比用其他策略提升静态性社交技巧难得多!因为我们生存在一个多变的世界中,要顺应社交环境、社交人员、社交情境的改变而调整社交技巧,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掌握这些技巧相当困难。而Floortime则是提升动态性社交技能的有效策略之一,更重要的是在改善核心障碍的过程中,它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它很好的激发了自闭儿的沟通意欲,并可以顺利的帮助提升社交游戏及沟通的技巧。

转载请注明:好现场 » 自闭症儿童游戏介入–DIR@地板时间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