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大屏互动软件全新升级为 6.0 啦,启用了新的网址,还是永久免费,但有更多惊喜。点击立即体验

与云海星空为邻建一座青旅陪伴当地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为登山者提供救助

新闻 乐宝 215浏览 0评论

文·摄影|hostelst 经编辑整理 部分图片来自东IC

云海、云瀑,时而如丝般柔滑,时而如潮水般汹涌。

雪山、佛光、彩虹、霞光相伴,宛如置身仙境。

满天清晰的星轨,仿佛伸手就能摘下一颗星。

牛背山上是奇幻的云海雪山,瑰丽夺目。

然而,距离牛背山顶最近的蒲麦地村却孤独寂静,只剩留守的老人、儿童,守着这座美丽的村子。

2014年,一群年轻人来到蒲麦地,想要在这里建一座“牛背山蒲麦地青年公益基地”,为这里的村民点亮复兴家乡的梦想。

建一栋房子 留住一片山乡

2014年元旦,大雁和伙伴们第一次来到四川甘孜州蒲麦地村,便喜欢上了这里,尤其是那些依当地古法建造的石木结构老房,漂亮又结实,2008年大地震都没受到丝毫影响。但村里人丁稀少,有一大半上着锁的院子,眼看怕就都要荒废了。

青年公益基地就藏在这座小山村里,与当地的民居融为一体。

出于职业习惯,在公益组织工作的大雁带着伙伴们把这次跨年旅行改成了为期三天的乡村社会调研。他们希望可以为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做点什么。

大雁直觉地认定发展优质民宿带动旅游综合服务是蒲麦地能留住人、留下建筑最好的出路。一方面可以为来牛背山的驴友提供一个歇脚、求助的地方,另一方面还能让村民通过来到这里的人了解到外面的世界。

就这样,他们租下了村里独居老人三叔家房子10年的改造、使用权,建起了他们的“牛背山蒲麦地青年公益实践基地”,并开始规划对老房子的整修。要有现代卫浴、宽敞的公共空间、山难救援室……

无意间,大雁和曾参与汶川地震救援时结识朋友聊起了此事,恰好朋友在做家装改造节目《梦想改造家》,当即被纳入节目选题,并邀请了国内最新锐的青年建筑师李道德亲自操刀设计。

上山的路泥泞崎岖,车辆通行很危险,驴友们一般选择徒步上山。

没想到,最初以为的“优势”,也是改造中面临的大难题。从成都到牛背山脚,至少需要6小时车程,上牛背山的路不但窄,且坑坑洼洼,两侧也没有任何保护设施,大型工程车都不愿意上山。山上生活条件艰苦,工人也都不愿意来。施工又赶上雨季,工期一拖再拖。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工程队,干到一半又因一些风俗差异和当地人产生了摩擦,被村民赶跑了。后来只能在当地临时组织队伍,结合当地盖房子的方法指导着干才完成。

点亮一个山村的梦想

若只是按照大雁的委托,或许容易许多。但勘察了当地后,李道德认为这个项目的改造绝对不应该是止于功能,它必须成为是一座特别的建筑,能够让这个村庄因此被外界关注,能够点亮这个山村的梦想。

老房一共3层,旁边有一个水泥砖房,一层是杂物间,二层是住房,房间的透光性都很差。房子依山势而建,二层正房外一个开阔的平台,当地人管它叫“坝子”,是难得的一块平地。

坝子延伸了房子的公共空间,李道德把改造焦点放在了这个坝子上。

从一楼地面生长而起,衔接起二楼正房的屋檐和阁楼的房顶,再在坝子的右边高高耸起如同一个巨型的拱顶。如此,既罩住了建筑的气场,又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为了增加坝子的延伸感和视野的开阔度,首先拆了与原本建筑极不协调又有诸多安全隐患的“水泥盒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既能避风挡雨,又能遮阳纳凉的异形“檐棚”。

拱顶是整个改造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施工建设中最复杂、艰难的部分。最初,他们希望用木头的榫卯结构来制作,反复磨合后,转而“就地取材”和“当地人施工”,选择了当地盛产的慈竹所提炼而成的新型竹基纤维复合材料。

拱顶所需材料是异形的,材料商从没加工过,又觉得设计无法实现一直拒绝。他们软硬兼施反复恳求,才勉强一试。用计算机的模型出图纸,根据图纸在地面上放样,工厂预制出来后运到现场。最后在现场,设计师和工人、材料商一起动手,边实验、边加工、边优化设计、边建造,才完成这个异形框架结构的搭建。

起伏的屋顶与远处的山脉融为一体。

异性拱顶如何铺瓦,团队也是反复推敲,最终选用当地小青瓦。为了解决漏水问题,在传统的沟瓦和盖瓦下面又多做了一层底瓦。

设计师说:“这个起伏的屋顶与背后的大山及远方的云海之间存在着形式上的某种关联,但我们更希望营造的是内心与情感上的联系。当大家徒步多时至此,远远地看到,村口有这么一个小小的、独特又熟悉的建筑泛着微微的暖光,就像航船在大海的航行中看到了灯塔,给人们的一个召唤,一种鼓励,一份归属感。”

简单的开始 不简单的未来

为了透光,他们把老房一楼和二楼正面的老墙全部打掉。一楼用整面的玻璃双层幕墙把阳光充分地引入房间,规划成公益实践基地和山难救援中心的办公室、物资储藏室。同时用柜子隔离出一个“房间”,作为平时工作人员的休息室,必要时还可是遇险伤员的急救室。

二楼给房东留了一个房间,其余的都规划为公共空间。屋子用可以全部打开的钢架玻璃门与坝子联通,外边是大家嬉戏玩耍的活动空间,里边就是住宿的接待区和图书室、咖啡厅。

无论是村民还是住在这里的客人,都可以使用这里的额公共区域,看书、聊天、聚会。

当地人习惯用烧柴火的小钢炉取暖、烧水,因此每家每户都会堆满劈好的木柴。李道德把这个元素运用到设计中,钢架玻璃门上正好可以疏密有致地摆放劈好的木材,用的时候就随手取下。既结合本地生活,又是房间最温暖的装饰。后来,这些木头被驴友们当做留言墙。

原本废弃的阁楼改成住宿空间,两个单间和10个床位紧凑排列。为了消除阁楼低矮的压抑,设计师用飘逸的纱幔装饰,半透的原始棉麻布,既带来田园生活的拙朴诗意,也为居住者提供柔软温暖的舒适感。

条件所限,还有一些完美的通风、采光等未能实施。“很多人甚至是因为这个建筑才知道了牛背山,来到了蒲麦地。我们也获得了很多的经验,已经是非常大的成功了!”

2016年3月,牛背山正式封山改造,预计将在2018年10月与游客见面。在这样大型的改造工程面前,或许蒲麦地村的这座建筑,只能算一个很普通的青旅。

但在村庄,它的存在意义非凡。这里不但是一个歇脚的地方,更为村民搭建了一个与外界连通的平台,让留守村庄的老人和儿童看到了家乡复兴的希望。

牛背山,海拔3660米左右,它四面环山中间突起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它获得360度全方位“中国最大的观景平台”和绝佳摄影圣地的美称。2009年底,国家地理杂志著名摄影师吕玲珑发现牛背山时,它还是一片默默无名的山坡。此后,牛背山便因其绝佳的观景位置声名鹊起,吸引各地摄影爱好者蜂拥而至。

《中华手工》2015年10月刊专题「中国最美民宿」

可了解更多民宿改造的故事

↙ 点击“阅读原文” ,看中国最美民宿

转载请注明:好现场 » 与云海星空为邻建一座青旅陪伴当地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为登山者提供救助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