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时候,把一个故事讲好,都是一件作品的立足之根本。从文学到戏剧,从电影到游戏,莫不如是。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叙事都是创作当中最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今,游戏早已不再只是大众所以为的那种庸俗娱乐了——越来越挑剔的玩家使得游戏制作的技艺越加精进,艺术性和技术性也都是玩家衡量一款游戏水准高低的准绳。
说起游戏叙事的话,大家很容易就会联想起最近被游戏主播所热捧的《底特律:成为人类》,或是同样属于互动式电影游戏的《暴雨》和《超凡双生》。这类型的游戏以故事为主要驱动力,强调画面的真实性,情节的逻辑性。游戏中包含大量的脚本演出,并全程使用电影化的镜头语言。
互动电影游戏的内容方面包括各种情报线索的调查与收集,而事件的触发和推动则主要依赖于QTE(QuickTimeEvent,快速反应按键)和玩家的选择。事实上,这套如今已经非常成熟的互动游戏的玩法和模式,早在1999年铃木裕的那款《莎木》当中,就已经具备了相当完整的体系。
《莎木》不仅是游戏叙事电影化的先驱,还为后来的开放式世界、沙盒类游戏打下了根基。这款游戏毫无疑问是日系游戏史上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莎木高昂的开发费用更是一度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所以,老玩家们看到这部作品宣布续作时会那么激动,也并不是毫无缘由的。
其实,不光是互动电影这种本身就非常强调故事性的作品会注重游戏叙事;现在,越来越多的游戏,也都纷纷加入了电影化叙事的行列。
就连向来以爽快战斗见长的战神系列,在其最新一代的续作里面,也开始认认真真的讲起了父子之情。在游戏叙事方面也是达到了系列以来的一个崭新高度。而游戏中,一镜到底的设计不仅彰显了本作深厚的游戏剧本写作功底和角色演出的艺术实力,在游戏制作的技术层面上更是一大挑战。
游戏叙事从早期的大量依赖于文本(RPG、AVG),到后来向电影化(最终幻想系列、合金装备系列)叙述的方向靠拢。PS3平台末期大作《最后生还者》更是将游戏领域的叙事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传统的文本描述和电影化视觉语言的基础之上,这款游戏还额外强调了沉浸感和交互性。这部《最后生还者》的游戏叙事也为后续不少优秀的游戏作品提供了思路和创作参考。
当然,游戏叙事不仅是3A级大作的事情,小而精的独立游戏在这方面也同样做得很好。Jonathan Blow的《时空幻境》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经典。拥有着感人故事的《去月球》用极为低廉的成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深入Inside》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却足以震人心魄。而《艾迪芬奇的记忆》更是可以堪称近年来叙事最为绝妙的独立游戏。
3A大作不断在突破和创新,独立游戏也为游戏的叙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未来的游戏叙事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呢?这也不由得让人开始有些好奇了起来。
转载请注明:好现场 » 从3A大作到独立游戏说说游戏叙事那些事儿